2009年,青岛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
2017年-2025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期任高级研究助理;
202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
2009年,青岛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
2017年-2025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期任高级研究助理;
202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
以紫花苜蓿、蒺藜苜蓿等饲草作物为主要材料,聚焦植物耐逆性与产量协同提升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系统解析非生物胁迫下气孔动态调控、叶器官发育可塑性及受体激酶信号网络三大核心机制,旨在创制兼具耐逆和高产特性的饲草新种质。主要研究内容:
1. 苜蓿气孔动态调控机制:整合气孔发育与开合调控网络,阐明气孔开闭动态与水分利用效率、光合效率的协同作用机制,建立气孔优化调控的分子设计育种体系;
2. 叶器官可塑性调控通路:系统解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下苜蓿叶片形态建成的可塑性调控网络,揭示叶器官发育可塑性介导的耐逆-产量平衡调控机制;
3. 受体激酶介导的胁迫响应网络:解析受体激酶介导的非生物胁迫响应机制,挖掘苜蓿中协调植物生长发育与胁迫响应的调控模块,为精准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关键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