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你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验室消息
刘春明研究组阐析水稻适应高铁红壤土的分子机制
      红壤土因其富含Fe3+而得名,广泛分布于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非洲全球多个地区。中国境内红壤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总面积多达218万平方公里(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栽培水稻的主要起源和驯化地。铁(Fe)作为多种蛋白质的重要辅助因子,是生物体不可或缺的微量金属元素。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对Fe有极高的需求土壤中Fe含量过高会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水稻长期在红壤土生长,对高铁毒害有一定抵抗力,但是其机理并不清楚。

1. 中国红壤土分布图

为了解析水稻在红壤环境中的适应性生长机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春明研究组将化学诱变处理后的第三代水稻突变群体分别种植于具有典型褐土的北京BJ和具有典型红壤的海南HN),发现了一个红壤敏感突变体rss1该突变体在北京种植可以健康生长和结实,但完全不能忍受海南的红壤土,呈现迟滞、幼叶失绿、分蘖数减少及不育等表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红壤种植条件下,rss1地上部分Fe浓度显著升高,而Cu浓度显著降低。图位克隆结果表明,rss1红土敏感表型是由一个SPL家族转录因子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OsSPL9转录因子,在叶片和根的维管组织中高表达。精准控制的水培实验显示,在高铁条件下rss1突变体表现出缺Cu表型,且该表型可通过提高水培液中Cu含量或过表达Cu转运蛋白OsYSL16得到部分恢复。生化分析证实,OsSPL9通过直接结合Cu转运蛋白(OsYSL16OsCOPT1OsCOPT5)的启动子区域,激活其表达。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种植条件下,水稻通过根部表面形成铁膜抵御高Fe毒害,但该过程同时抑制了Cu的吸收和转运,导致Cu缺乏。在自然驯化过程中,OsSPL9在维管束的高效表达激发了OsYSL16OsCOPT1OsCOPT5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Cu吸收和运输,从而克服Fe引起Cu缺乏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提升了我们对水稻-稳态调控的理解,也为高Fe红壤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 种植于褐土和红壤中的植株表型

该研究成果于202532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已毕业博士研究生白雪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刘春明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李磊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nph.70074



3. 水稻适应高铁红壤土的分子机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联系电话:010-62836674 京ICP备16067583号-24
传真:cuiqiang@ibcas.ac.cn     Email:cuiqiang@ibcas.ac.cn      网址:http://www.klpmp.ibcas.ac.cn/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