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你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验室消息
种康研究组与合作者发现调控水稻籽粒形状的新机制
  

A. 质谱分析显示GS3蛋白多个位点发生泛素化修饰。B. 修饰后的GS3-2被挑选运输至内涵体。C. 优异等位基因分析显示CLG1基因与水稻粒长直接相关D. 泛素连接酶CLG1直接靶向并泛素化Gγ亚基GS3-2,泛素化修饰的GS3-2被在内膜系统降解,强化G蛋白信号,产生“长粒粳”水稻。

     

  水稻粒形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商品性状。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米粒外形的喜好不同,所以调控水稻籽粒的长宽比成为育种目标之一。科学家前期研究发现G蛋白信号对水稻籽粒长度有正调控作用,但其分子机理尚不清楚。

  2021年7月1日,重点实验室种康课题组与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团队联合在Molecular Plant发表了题为“The RING E3 ligase CLG1 targets GS3 for degradation via the endosome pathway to determine grain size in rice”(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1.06.027)的文章。该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CLG1,能够泛素化G蛋白γ亚基GS3,并介导GS3通过内涵体途径降解,改变G蛋白信号,调控米粒长度。

  种康团队前期获得的T-DNA插入突变体clg1-1Chang Li Geng1-1)具有长粒表型。图位克隆和转录分析发现,CLG1编码一个E3泛素连接酶,clg1-1CLG1表达明显升高。进一步实验证明CLG1能够通过K63-linked的泛素链对底物蛋白GS3进行修饰,被修饰的全长形式GS3-2能够被分选进入ESCRT复合体,最终在溶酶体/液泡中降解;而截短形式的GS3-4在细胞膜上滞留。分析不同品种基因组序列多态性,发现CLG1蛋白的Arg163Ser改变与核心种质的粒长性状显著相关,而且CLG1163S有更高的连接酶活性。这些结果揭示了一种内涵体降解途径调控粒形的新机制,CLG1-GS3模块为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杨文思为论文第一作者,徐云远研究员和张启发院士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资助。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联系电话:010-62836674 京ICP备16067583号-24
传真:cuiqiang@ibcas.ac.cn     Email:cuiqiang@ibcas.ac.cn      网址:http://www.klpmp.ibcas.ac.cn/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